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日期:2024-04-26     来源:www.huitaibi.com    浏览:418    
文章简介: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存活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存活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含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剖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存活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应具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存活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含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需要从小抓起。

从2―3岁婴幼儿身心进步看独立性的表现

一是,需要摆脱成人控制。

2―3岁婴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言语和动作的进步飞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范围扩大。他们喜欢到处看到处探索,不要成人抱着,甚至不愿叫人拉着手走路。他们已经能表达我们的意愿,对成人要他干的事,总是回答不。对自己要干的事又说:我会,我一个人来。

二是,因为手脚动作还不十分协调,走或跑容易跌倒,用杯喝水会泼翻,用勺吃饭会洒在身上。这类现象一般被觉得叛逆、犟。

三是,渴望与同龄伙伴交往。交往是婴幼儿的一种进步性需要,2-3岁的独生子女特别明显。他们特别喜欢与邻里的孩子子玩,甚至会说没人陪我玩,没劲等。而爸爸妈妈总是以不放心、不安全为由限制他的交往。

四是,2-3岁的婴幼儿对自已有点会但还不熟练的事情最有兴趣,喜欢自己反复做,如反复摆弄某一类玩具,重复进行一种游戏等。

家庭是培养婴幼儿独立性的最重要场合

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因为爸爸妈妈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一样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第一,珍惜婴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刚开始的自我定义,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一个人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婴幼儿的独立活动的需要得到某种满足或遭到成人支持时,婴幼儿就表现出得意、开心,出现自尊、自豪等刚开始的自我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不然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大家需要十分珍惜婴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进步。

爸爸妈妈要依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刻,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我们的事自己做,包含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整理玩具等。若错过机会,形成依靠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第二,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在欧美国家爸爸妈妈很看重孩子独立性的培养,推崇个人奋斗、而不是依靠爸爸妈妈和别的人,他们倡导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孩子一出生就让他独宿一室,极少与爸爸妈妈同住。孩子刚学走路时,跌倒了,让他一个人爬起来。

在国内,现在独生子女愈加多,总是致使爸爸妈妈对孩子过度珍惜,这就产生了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的问题。为了安全和其他原故,极少给1岁内的孩子提供训练坐、爬、站立、行走的机会。孩子醒着时常常抱在怀里,或常常让他们躺在床上,或坐、站在带围栏的小床里。这种过度保护和过多限制事实上剥夺了孩子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妨碍了他们的心理进步。爸爸妈妈应知道婴幼儿心理进步特征,不要压抑婴幼儿独立性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好个性打好基础。

第三,使用适合的教育方法

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可能不需要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如此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不是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遭到爸爸妈妈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爸爸妈妈很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觉得这是孩子遭到应有尊重的好反应。

民主型教养方法有益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父母不能将我们的看法和需要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进步的机会。

另外,从兴趣上培养

让孩子们做什么事情都要防止简单的命令,预防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婴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婴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可能游戏化,如此他们就会以很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假如能常常地坚持练习,他们就会逐步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喜欢劳动,害怕艰苦,如何可以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给孩子温暖、充满关怀的照顾

孩子获得温暖而有回话的照顾时,很容易对照顾者产生安全感与稳定感,专家将这种强烈的关系称为稳定的倚赖关系,这是孩子所有将来关系的基础。让孩子体验你深刻的关怀、你的爱的表现如:抚触、轻摇、说话、微笑与歌唱等等都会干扰婴幼儿脑部网路的构成,帮助奠定孩子将来的思想与行为。

回话孩子向你发出的信息

有时,孩子没办法用言语来交流他的心情、爱好或需要,但他会向爸爸妈妈发出很多信号,比如声音、动作、表情及目光的接触等。注意他的情绪。不管孩子生气或快乐,都要准时回话,尽可能知道他的感受,他的描述,与他想干什么。

跟孩子说话、给他阅读、为他唱歌

让孩子浸润在语言的环境中。有时,孩子虽然不会语言的意思,却可以让脑部获得刺激,语言能力因此得以成长。对孩子唱歌、放音乐、说故事、读故事书。多借助平时生活的点滴来编故事,将他认识的人与地址放入歌唱中,训练描述你们的生活。这类亲子对话都将为孩子日后的学习兴趣,奠下深厚的基础。

打造生活习惯与仪式

孩子了解午睡时间到了,由于母亲像平常一样,唱了一首歌,然后把窗帘拉上。而当婴幼儿园老师拿来果汁和饼干的时候,孩子也会知道,父亲就要来接他回家了。通过愉快的感觉打造起来的生活习惯与仪式,能让孩子感到安心。正面的经验一再重复,不只带来安全感,也帮助孩子习惯与知道周遭环境。

在安全范围之内,鼓励孩子探索与玩耍

伴随孩子掌握爬与走,他会开始探索爸爸妈妈以外的世界。爸爸妈妈应该加以鼓励,而且要在孩子回头寻求安全感时,表现出同意的态度,让孩子与同龄、不同龄的小朋友互动,进行人际关系的探索,但要帮助他们解决冲突。同时,多多鼓励玩耍,由于玩耍也是要紧的学习心得。

慎选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不可以教孩子学习语言,也没办法让他掌握交流。研究显示,在学校学习情况最好的孩子,爸爸妈妈一般会限制他们看电视的时间,而且对于孩子观看的节目也有选择。不要让电视成为孩子的保姆。让孩子有选择性地看电视,而且注意他的收看习惯。尽量与孩子一块观看,同时一块讨论内容。

纪律是教育的难题,也是成长的契机

孩子日渐成长,也愈来愈能多方探索、发现与实验。孩子探索的世界越大,越需要有所限制,与成年人持续而关爱的督导。帮助孩子掌握用语言来表达感受。要让他了解,你不喜欢他的某种行为,但你仍深爱着他。对孩子讲解各种行为的规则与后果,让他学到纪律背后的原因。还要让他知道,他的行为怎么样影响到其他人。

帮助孩子知道自我

每一个孩子的性情各不同,成长速度也不同。而他的自我价值观,事实上反映了爸爸妈妈对他的态度。当孩子渐渐掌握适应平时生活时,会对自己感到认可,尤其是当爸爸妈妈用明确的称赞来加以一定时,孩子会知道他的行动与你的反应之间有所关联。对于来自孩子的各种讯号,可以敏锐反应的爸爸妈妈,他们的孩子会有比较正面的自我价值观。

选择优良的婴幼儿园,并维持密切互动

婴幼儿园的选择,是很多家庭必经的要紧决策。研究显示,高质量的托育与学前教育可以提升孩子的学习与社会能力。爸爸妈妈应该亲自参观、知道每一个婴幼儿园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状况,选择可以照顾孩子需要的婴幼儿园,确定它有足够的老师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需要。选定婴幼儿园后,仍要维持密切联系,最好不定时突击检查孩子在婴幼儿园里的情况,并且常常需要提供孩子成长进度报告,并提出有益于孩子进步的建议。

好好照顾你一个人

爸爸妈妈也需要好的照顾。养育子女是人类社会非常重要、最奇妙也最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正因为你是孩子最主要的供养者,你的健康越显要紧。越是精疲力竭、分身乏术、暴躁易怒、沮丧挫折的爸爸妈妈,愈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

 
打赏
 
更多>相关推荐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